来自网友【pinkwiner】的评论 相较于导演其他的作品,这部恐怕是安德森观影门槛最高的一部作品。不论是让导演声名斐然至出圈的《布达佩斯大饭店》还是我最喜欢的《狐狸爸爸》,就像是包装纸精美繁复,甚至还暗设精巧机关的圣诞礼物,拆开一层,惊喜连连,但拆到最终,礼物本体总归还是清晰稳当的立在盒子中间。而这部新作,从包装盒上看是一整盒类似于《纽约客》的杂志合集,熟悉的法式漫画风格,简单的线条,艳丽的色彩,复古自行车、八字胡、 贝雷帽,简直是把法国人这套小情调小浪漫用花体字写在了” from Anderson to Romanticist”卡片上。拆开来看,艺术专栏,政治专栏,美食专栏,一家中产阶级早餐必备的读物大纲。但拆开层层包装,这里面到底放了什么,这礼物本体是什么,却不像之前那么一目了然。星光耀耀的杂志社里,每个人既是编辑又是故事里的主角。无趣镇里的生活,就是尽量让无聊不那么无聊吧。“监狱”艺术家:狱警小姐的无趣生活就是爱上给自己画裸体像的犯人,经纪人的无趣生活就是塑造高墙之内的“疯子与天才”,上流社会的无趣生活就是打着手电筒半夜参观画在监狱墙面上的“艺术”拳打脚踢、觥筹交错。差点进监狱的 “热血青年:热血又头脑空空的青年远离无趣父母的社交晚餐和老阿姨成为床伴,用围棋与政府“斗争”,层层传递的话语和棋局就像“后翼弃兵”,只不过一个只不过是表面形式虚无的注脚,一个是走向自我成就的通天神柱。监狱厨子:不仅是把理论上来讲应该最方便操作和最方便食用的食物做复杂的“精致化专家” 和“地位提升者”,还是最后破坏阴谋的完美“间谍”,毕竟美食能有什么错呢,厨子能有什么坏心眼呢,谁能错过一顿细心烹饪和“去伪存真”的胡萝卜蛋糕呢。主编的讣告是这最后一期的题眼,也是整个故事的收束回归线。一切回到了纸质这个媒介,也回到了书写和文字这个媒介。但就像讣告一样,是复古的美丽的,但更是消逝的不可挽回的死亡。
来自网友【Delphi】的评论8.0 看完第二天就二刷就因为知识分子腔的密集台词量,当然强迫症患者谁不爱韦斯安德森的对称控和色调?喜欢编剧对现代艺术、媒体理中客、所谓美食和自由等附庸风雅的布尔乔亚生活方式的戏谑,漫画甚至也营造了一种魔幻现实的氛围(美食记者太像马尔克斯)。第一遍不太喜欢第三个故事,看进去就觉得这必须是纽约客(法兰西特派)必要组成部分,只能owner主编的存在才能维持这份天马行空杂志的运行,容忍这些异乡人记者大嘴巴,慧眼识才而且懂得什么是好文笔。蕾赛杜雅和德尔托罗(我蒂尔达甚至只能蹭流量)、科恩嫂和甜茶这两对最具反差萌的CP,德尔托罗真TM演得好!罗伯特莱顿was here是向肖申克的救赎致敬?安德森籍此片向火热的六零年代和纸媒致敬?即使纸媒已死坚信文字不会死,cause God is word. The touching narcissism of the young.Self reflection is a vice best conducted in private or not at all.Seeking sth. missing, missing sth. left behind.所有极致的美丽都隐藏了最深的秘密。